视频加载中...
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两次世界大战,真的是同一个“世界大战”吗?
对于那些在战火中焦灼求生的国家来说,答案或许是肯定的。
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东方,投向那片古老而充满韧性的土地,你可能会发现,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西方世界,习惯于将两次世界大战解读为自身阵营内部的角力。
争夺殖民地、争夺霸权、意识形态的对抗,就像是一出发生在“自家后院”的闹剧,只是规模大了些,伤亡惨重了些。
这种根植于“西方中心论”的视角,决定了他们在看待世界大战时,往往带着一种莫名的“优越感”。
仿佛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,都不会动摇西方文明的根基,更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。
展开剩余88%于是,我们看到了教科书里那些冰冷的数字、地图上那些被反复争夺的“势力范围”,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,在那些被炮火吞噬的土地上,究竟发生过什么,那些被战争裹挟的普通人,又是如何挣扎求存的。
那些发生在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抵抗,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身影,在西方构建的“世界大战”叙事中,始终是模糊的、边缘化的存在。
而中国,这个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古老国度,对世界大战的认知,则始终伴随着深刻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的枪声,撕裂了中华民族最后的幻想,也让中国人意识到,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,远非“事不关己”的“西洋镜”,而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“生死局”。
在西方人看来,中国在一战中的参与,或许只是“打酱油”的存在,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十几万华工远赴重洋,为战争付出了鲜血和汗水,甚至生命。
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饱受欺凌的祖国赢得一丝尊严,然而,巴黎和会的冷酷现实,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。
二战爆发后,中国作为最早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之一,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以血肉之躯,拖住了日本侵略者的步伐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然而,在战后的国际秩序重构中,中国的付出和牺牲,却再次被选择性地“遗忘”。
为什么?
因为在西方构建的“世界大战”叙事体系中,中国始终是一个“局外人”,一个“配角”,一个可以被随意书写、被随意遗忘的角色。
他们看不到,也无法理解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每一个普通人都怀揣着怎样的家国情怀,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,他们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。
两次世界大战,就像两面巨大的镜子,映照出中西方文明之间深刻的差异。
西方文明信奉“非此即彼”的二元对立思维,将自身视为文明的中心,对他者抱有天然的排斥和敌意。
而中华文明则秉持“和而不同”的包容理念,主张求同存异、和谐共生。
这种文明观的差异,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对世界大战的认知。
在西方人看来,世界大战是“文明的冲突”,是“价值观的较量”,他们需要一个“敌人”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,来维护自身的利益。
而中国则始终将世界大战视为一场“人类的灾难”,一场“文明的浩劫”,他们更关注的是战争带来的苦难,以及如何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。
西方世界热衷于渲染战争的“正义性”,塑造自身的“英雄形象”,却对战争的残酷和带来的伤痛轻描淡写。
而中国则更注重记录战争的真实面貌,铭记战争的教训,警示后人珍惜和平、维护和平。
这种叙事方式的差异,也体现在对战争参与者的评价上。
西方世界习惯于将战争的胜利归功于自身的“英明领导”和“强大实力”,而对其他国家的贡献则轻描淡写,甚至刻意抹杀。
而中国则始终强调“国际合作”和“共同抗争”的重要性,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,是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,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。
西方世界追求的是“零和博弈”,他们试图通过战争来获取最大的利益,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。
而中国则倡导“合作共赢”,他们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争端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被各种声音包围,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,让人眼花缭乱。
世界大战的历史,也难免被各种力量解读、扭曲、甚至利用。
有人试图通过“去历史化”,来消解战争的残酷性,淡化战争的罪恶;有人则试图通过“选择性记忆”,来美化自身的形象,掩盖历史的真相。
然而,历史的真相,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,无论如何粉饰,都无法改变其存在的事实。
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,那些被战争夺走的生命,那些被战争撕裂的亲情,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记,提醒着我们,战争的残酷,和平的珍贵。
对于中国人来说,铭记历史,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吸取教训,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我们深知,落后就要挨打,只有自身强大,才能赢得尊重,才能守护和平。
正因如此,中国始终将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目标,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。
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,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为维护世界和平、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。
当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当今世界并不太平,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,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,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更要警惕历史的“回响”,避免陷入“修昔底德陷阱”。
西方世界一些人,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焦虑和不安,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,贸易战、科技战、舆论战……
各种手段层出不穷,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多变。
面对西方国家的围堵和打压,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。
我们不惹事,但也不怕事,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,但我们也绝不惧怕任何挑战。
历史已经证明,任何试图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图谋都注定会失败。
中国人民有信心、有能力、也有决心,走好自己的路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回顾历史,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世界大战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,但历史的警钟依然长鸣。
中西方对世界大战的不同认知,也提醒着我们,要加强对话、增进互信、求同存异、合作共赢,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平、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,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!
发布于:天津市